- 红壤黎明2100年的地球,正悬浮在科技与自然的微妙平衡中。清晨六点,上海浦东新区的“云镜反射区”准时亮起——不是日出,而是一万两千座地球同步轨道“云镜”阵列折射的阳光。78岁的退休教师周明推开阳台门时,手腕上的基因监测手环轻轻震动:“今日紫外线强度3.2,适合晨间散步。端粒磨损速率0.003%/天,预计剩余健康寿命17.3年。”街道上,82岁的外卖骑手骑着磁悬浮车掠过,车身上的广告屏循环播放着“端粒修复凝胶”的宣传片。按照联邦新规,他还要再工作3年才能退休。街角的咖啡馆里,一群刚结束夜班的程序员正在讨论“意识上传伦理草案”,他们的平均年龄65岁,眼角的基因修饰痕迹让皱纹显得格外柔和。这就是卡尔达舍夫Ⅰ型文明的日常:全球电网以1.8×10¹⁶瓦的恒定功率运转,人类用科技驯服了昼夜,却也被拉长的生命刻度重新定义了时间。城市上空,悬浮的基因调控塔如同银色巨树,塔顶的“蓝藻穹顶”每小时更新一次大气微生物图谱。生物学家李薇正在塔内调试设备,她的指尖划过全息屏,全球流感病毒的灭绝倒计时:距最后一例H1N1确诊已过去27年零14天。“林珑在火星发来了新数据,”助手突然喊道,“她说火星昆虫胚胎的线粒体活...